什么东西

愿提笔似剑,阔步长安。

遥怀明公-其三

感觉拖了好久没更了。其实这些文纯属我写作业的作业

如果谁写作业想借鉴本作业

一律禁止!!!!!

不允许复制粘贴或截图

因为这是非常严肃的作业,关系到作者考大学。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本诗是曹操早年写下的一首有名的乐府旧体诗,尤其以最后四句而闻名。

本诗前半段写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却同床异梦,同室操戈,终得自相残害的悲剧结局,以平叙事实为主,但仍能从“义士”“群凶”“不齐”“戕害”等词中一睹曹操好恶。


对于诸侯们合力讨伐汉贼董卓曹操是坚决支持并实际出力的,怎奈何诸侯们各怀鬼胎,都只想着自己保存实力,在长安城外,逡巡而不敢入,最终因争利而自相残杀从此开始了汉末长期军阀混战,使百姓流离破亡。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入土为安,而此时却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以至于百人之中,能活一人便是万幸,这使时隔千年仍然使人不忍卒读。


尤其最后一句“念之断人肠”,曹孟德对于当时惨状的一种痛惜之情简直可谓是溢出纸外,淋漓的体现了他对于百姓生命的重视,使人感受到的不再是一个当权者对于生命的漠视,而是一种人性的关怀。


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是造作不出来的,一字一泪,如泣如诉,读来使人掩卷唏嘘。

       

本诗的风格与感情基调由曹公在写下题目的时候就已经奠定——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枯,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有这样的题目,也无怪乎内容如此凄凉悲哀了。

而曹公的诗风向来是慷慨悲凉,建安风骨,若再加上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怜惜苍生之情,写诗到结尾,念之断人肠,令人极度悲伤,也便可以理解。



       本诗在处理叙事和抒情方面显得十分高明,大段的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描写,不曲笔不回避,直接描写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鞣杂作者对人民生命的关怀以及忧国的情怀。


在描写惨痛事实之后,简直肝肠欲裂,诗人的感情自然地也达到高潮,全诗便在的愤懑情调之中戛然收尾,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缕之味。

      

 透过诗作可以看到曹公在写蒿里行的时候的确是怀着对天下苍生的一颗赤诚之心,读罢此诗

我反倒对曹操后来在徐州屠城“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的行为感到一丝迷茫,到底这个念之断人肠的曹操是真正的他


还是令一整座城池中的无辜百姓惨遭屠戮的他是真正的曹操?


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亦或是我们处于不同的境地之时,虽然我们都是真正的自己,但也许行为终会有所不同,但本诗亦是曹操心中怀有天下百姓的真实物照,这一点,没有人可以否定。



阿袭是不会分析曹操生平事迹的

我大概只是个曹诗粉ヾ(゚ー゚ヾ)^?



评论

热度(6)